1. 首页 > 电商出海

TikTok在英国站开设首家快闪店

伦敦街头的新玩法:TikTok快闪店藏着什么小心思

2023年6月底, 伦敦牛津街突然冒出一个370平米的“奇怪空间”——没有传统店铺的玻璃橱窗,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屏幕循环播放着短视频,背景音乐是洗脑的BGM,墙上贴着#TikTokMadeMeBuyIt的标签。这就是TikTok在英国开设的首家快闪店,一个把线上世界粗暴搬进线下的实验场。官方说这里能让粉丝和KOL互动、 拍短片,但懂行的人一眼就看穿:TikTok是想用这间店撬动英国站的死水。

370平米的“线上主页”搬到线下

走进这间快闪店,第一感觉像误入了TikTok的“实体化主页”。屏幕上滚动的都是近期热门视频, 从美妆教程到家居好物,从无人机测评到图书推荐,每一条都带着熟悉的“抖音味”。设计团队明摆着没藏着掖着, 直接把数字世界的“推荐算法”变成了线下的“视觉动线”——顾客从入口进来会被热门内容吸引着一路往里走,拐角处突然冒出个试妆台,旁边站着位美妆博主正在直播,手里举着刚拆开的口红,嘴里念叨“这款色号英国专柜断货了今天在我直播间限量50支”。

TikTok开设首家快闪店,破解英国站销售难题
TikTok开设首家快闪店,破解英国站销售难题

最离谱的是拍摄区。一面墙全是LED灯,角落里堆着各种道具:假发、墨镜、充气恐龙,甚至还有个迷你厨房。工作人员说“随便拍, 拍完就能发TikTok”,旁边还贴着教程:“打开相机,选这个滤镜,BGM用《Unstoppable》,发布记得带#TikTokMadeMeBuyIt”。这哪是快闪店, 分明是个“内容生产工厂”,把用户从“刷视频的人”变成了“拍视频的人”,顺便让你记住:这里的商品都能在直播间买到。

只对“自己人”开放:商家和创作者的私密聚会

有意思的是 这家店从6月30日开到7月6日居然不对公众开放。每天邀请的都是TikTok上的“自己人”——现有的商家、 潜在的品牌方,还有那些粉丝几万、几十万的创作者。名单里有Sage Studios, 他们带着最新款的空气炸锅现场煎牛排;Cloud Nine带来了卷发棒,给路过的女生免费做造型;DJI干脆在店里架了无人机,拍下来的视频直接实时投屏到墙上。

这些人到店里不是来逛街的,是来“开课”的。TikTok请来了平台专家, 现场教商家怎么搞“社交销售”——“别一上来就硬推产品,先拍个‘厨房灾难’视频,再说说用你们的空气炸锅拯救晚餐,流量不就来了?”“直播时一定要连麦粉丝,问她‘这款咖啡机你早上用起来方便吗’,真实感比脚本重要”。所有现场销售的商品都得通过TikTok LIVE下单, 说白了这间店就是个“线下直播间”,把线上的“人货场”搬到了线下让商家和创作者摸得着、看得见,别再对着屏幕瞎琢磨。

快闪店能救TikTok英国销售吗?数据说话

但说真的,TikTok在英国卖得不太行。有数据说英国站商家单场直播销售额普遍在5000英镑以下折合人民币才4万多。要知道在东南亚的印尼站,每场直播平均能卖1-2万美元,大促期间更是冲到5-6万美元。这差距不是一星半点,就像拿小卖部和沃尔玛比生意。TikTok开快闪店, 说白了就是想给英国站打一针强心剂——线下热闹起来线上跟着火,销售额不就上去了?

5000英镑vs1-2万美元:英国直播的“寒酸”销售额

为什么英国站这么“寒酸”?翻翻TikTok的数据, 其实有底气:50%的用户看过TikTok LIVE后会买东西,比没看过的人高1.7倍。这说明用户不是不买,是没买到想买的。东南亚的直播为什么火?选品精准, 主播会“讲故事”——印尼的主播卖椰子油,能从“我妈用了三十年”讲到“热带女孩的秘密”,观众听着听着就下单了。英国呢?不少直播间就像“产品说明书朗读大会”,主播念参数、念价格,念完说“链接在橱窗”,观众划走了。

快闪店里TikTok明摆着想解决这个问题。Sage Studios的直播就没念参数, 他们现场做了个“空气炸锅烤红薯”实验,红薯烤好后分给围观的人吃,边吃边说“这款能定时上班族早上放进去,下班回家就能吃,比微波炉还好吃”。观众围了一圈,直播间的订单提示音就没停过。这种“场景化带货”在东南亚早就玩烂了英国商家明摆着还没摸到门道,快闪店算是个“速成班”。

50%的用户转化率:为什么LIVE带货在英国不灵了?

转化率数据看着不错,但落地就变味。问题出在“信任”上。TikTok英国站被假货搞得声名狼藉。有媒体做过测试, 在TikTok Shop搜“香水”,前12个后来啊里有9个是假的:迪奥Sauvage的变体叫“Suave”,Viktor&Rolf的仿制品叫“Mark and Victor”,名字改一两个字母,包装长得像双胞胎,价格却便宜一半。用户敢买吗?敢,但买完就后悔。有位顾客花25英镑买了“美容礼盒”, 收到的唇彩包装粗糙得像纸糊的,再去搜那个店铺,直接显示“店铺不存在”——卖完就跑,这种事在英国站不是个例。

信任崩了转化率自然高不起来。用户刷到“9.9英镑大牌口红”,第一反应不是“便宜”,是“又是假货吧”。快闪店想靠线下体验建立信任, 比如让Cloud Nine的卷发棒现场试用,让Sage的空气炸锅现场烤红薯,但线上呢?假货还在卖,店铺还在跑,线下的一时热闹,填不满线下的信任窟窿。

假货阴影下的信任危机:快闪店治标不治本?

假货问题就像TikTok英国站的“定时炸弹”。英国媒体早就曝光过平台规定得挺好:禁假货、禁处方药、禁含汞铅的美容产品,但施行起来跟没规定一样。今年年初, TikTok急了推出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,说要帮品牌识别侵权产品,还从TikTok Shop里删了数百种产品和商家。代价不小, 不少小商家抱怨“突然被下架,申诉都没地方”,但对于想规范平台的TikTok这叫“刮骨疗毒”——不疼一下好不了。

香水搜索前12个有9个假货:“Suave”“Savage”的障眼法

假货泛滥到什么程度?举几个例子就知道了。除了香水,美妆类是重灾区。有位美妆博主在TikTok上测评“大牌粉底液”, 粉丝买了反馈“遮瑕力为零,还卡粉”,博主一看订单,发现买的不是官方旗舰店,是个叫“Givency”的店铺——把Givenchy改了一个字母,普通人根本看不出来。更绝的是“大牌平替”党, 直接在商品名里写“仿迪奥”“复版香奈儿”,明目张胆卖假货,TikTok管起来像在玩“大家来找茬”,删了一批,又冒一批。

快闪店里当然不会卖假货,全是正经品牌。但这反而暴露了问题:为什么线下这么“干净”,线上却这么“脏”?TikTok的审核机制明摆着出了问题。假货商家会用各种“障眼法”躲过审核, 比如把“迪奥”写成“Dior”,用谐音、拆字、改符号,算法识别起来费劲,人工审核又跟不上。快闪店能展示正品,但解决不了线上的审核漏洞,用户线上购物时还是得提心吊胆,怕踩坑。

25英镑买到假唇彩:顾客的“消失店铺”经历

信任崩塌最直接的受害者是普通用户。有个英国姑娘在TikTok上刷到一个“超值美妆礼盒”, 25英镑能买到口红、眼影、腮红,还号称“英国本土品牌,纯天然成分”。她心动下单,收到的却是三样东西:一支包装印刷模糊的唇彩,两块颜色诡异的眼影盘,连腮红都没有。想找店铺理论, 发现店铺页面显示“该商品已下架”,点进主页,直接提示“用户不存在”——钱打了水漂,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。

这种事不是个例。英国消费者协会收到过不少类似投诉,都说“在TikTok Shop买到假货,投诉无门”。平台不是没处理过 比如今年3月,他们下架了一个卖“假名牌包”的店铺,那个店铺用“LV”的变体“LVV”当店名,靠短视频引流,销量还挺高。但问题是下架一个容易,防住成千上万的难。快闪店能让用户线下“放心买”,但线上的“坑”还在用户怎么可能安心消费?

知识产权保护中心+删除数百商家:TikTok的“刮骨疗毒”

TikTok自己也知道问题严重。今年上半年, 他们上线了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”,品牌商可以上传自己的商标、专利信息,系统会自动扫描商品页面看有没有侵权。这招挺狠, 有个做母婴玩具的英国品牌,上线第一天就发现3家店铺在卖他们的仿制品,直接投诉下架,还追回了部分销售款。但光靠技术不够,人工审核也得跟上。TikTok今年扩招了200名内容审核员,专门盯着英国站的商品,特别是美妆、服饰类——假货重灾区。

代价是有的。小商家抱怨“审核太严, 新品上架要等三天”,但大品牌支持:“以前我们的假货链接挂一周都下不了现在投诉后24小时内就能处理”。快闪店里的品牌,比如Sage、Cloud Nine,都是大品牌,他们不怕审核严,就怕市场乱。TikTok现在就像个“两面派”:线下用快闪店展示“正规军”, 线上靠“刮骨疗毒”清理“杂牌军”,但能不能把英国市场盘活,还得看这“手术”做得够不够彻底。

600亿次浏览的标签背后:社交电商的英国式困境

说到TikTok的带货能力,不得不提#TikTokMadeMeBuyIt这个标签。浏览量超过600亿次随便刷刷都能看到“主要原因是这个视频,我买了XX”的内容。热门产品集中在美妆、时尚、食品、科技,都是年轻人喜欢的品类。26岁以下的英国用户, 平均每年会通过TikTok买19次东西,比Instagram、Facebook都多。这说明英国年轻人不排斥社交电商,甚至挺上头,但为什么TikTok英国站卖得就是不如东南亚?

26岁以下年购19次:年轻人买得多,但买得贵吗?

19次听起来不少,但拆开看就暴露问题了。英国用户买的多是“便宜货”:9.9英镑的口红、19.9英镑的T恤、29.9英镑的小家电。客单价低,复购率自然上不去。反观东南亚,印尼的用户买什么?椰子油、燕窝、母婴用品,客单价动辄几百美元,复购率还高。为什么?主要原因是TikTok在东南亚选品更“接地气”, 卖的都是当地生活必需品,比如印尼人爱吃的椰子糖,马来西亚常用的棕榈油,这些东西用户“刚需”,买了一次还会买第二次。英国呢?快闪店里卖的是空气炸锅、 卷发棒、无人机,都是“改善型消费”,不是“必需型消费”,年轻人可能觉得“好玩就买一个”,但不会“天天买”。

更关键的是“场景化”不够。东南亚的主播卖椰子油, 会说“早上抹脸,晚上抹身体,全身都能用”,把产品融入日常生活;英国的主播卖空气炸锅,只会说“容量5L,功率1500W”,参数念完就结束。用户听着没感觉,自然不会买。快闪店里的Sage Studios做得好, 现场烤红薯,让观众“尝到味道”,这种场景化在英国太少了主播们还没学会怎么把产品变成“生活的一部分”。

快闪店是“流量秀”还是“体验革命”?

说到底,快闪店到底想干嘛?TikTok没说透,但业内人士看得明白:就是一场“流量秀”。线下热闹一周,媒体报道一波,商家吸引一批粉丝,然后呢?店铺一关,一切照旧。英国站的假货问题、选品问题、主播运营问题,一间快闪店解决不了。就像用一块漂亮的创可贴盖住伤口,里面的脓还在流。

但也有人说快闪店是“体验革命”的开始。疫情后 英国人回归实体店购物的意愿挺强,Westfield购物中心的数据显示,2023年上半年,实体店的客流量比2022年同期高了30%。TikTok这时候开快闪店,就是想抓住“线下体验+线上消费”的趋势。比如Cloud Nine的卷发棒, 线下试用,线上下单,还能享受“会员价”;Sage的空气炸锅,现场买了送“专属食谱”,引导用户回TikTok看教程。这种“线下体验引流,线上转化复购”的模式,如果能跑通,或许能救英国站一把。

从快闪店到英国市场:TikTok的下一步怎么走?

快闪店开了热闹过了问题还在。TikTok英国站想要突围,不能只靠“一时兴起”,得拿出点“长期主义”的劲头。假货治理要“快准狠”, 别让快闪店成“遮羞布”;直播带货要“本土化”,别把东南亚的生搬硬套到英国;线上线下融合要“常态化”,别让快闪店变成“一次性买卖”。

假货治理要“快准狠”, 别让快闪店成“遮羞布”

假货问题不解决,快闪店就是“自欺欺人”。TikTok得把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”的权限再放大, 让品牌商能实时监控商品链接,发现侵权立刻下架,还要给侵权商家“终身禁入”的处罚——别像现在删了一批,换个马甲又来了。快闪店可以加个“正品认证区”, 让大品牌把正品样品摆在那里旁边贴个“扫码验真伪”的二维码,用户线上购物时扫一下就知道是不是正品。这样线下展示正品,线上打假,双管齐下用户才敢放心买。

学习东南亚:英国直播带货需要“本土化改过”

东南亚的成功经验, 英国得“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”。印尼的主播会“讲故事”,英国的主播得“懂生活”。英国人爱喝下午茶, 那直播卖茶具时可以讲“怎么用这个茶壶泡英式红茶”;英国人爱园艺,卖园艺工具时可以演示“怎么用这个铲子种玫瑰”。选品也要本土化,多卖“刚需品”,比如厨房小家电、家居清洁用品,少卖“玩具式”的科技产品。主播培养也得跟上, TikTok可以搞个“英国主播训练营”,教他们怎么用英式幽默跟观众互动,怎么把产品融入英国人的日常生活,别再让直播间变成“产品说明书朗读大会”了。

快闪店之后:线上线下融合的“社交零售”新路径

快闪店别只开一周,可以“常态化”。比如每月选一个城市, 和当地商场合作,搞“TikPop-up”活动,邀请不同品类的商家和创作者轮流驻场。伦敦卖美妆,曼彻斯特卖服饰,伯明翰卖家居,把快闪店变成“巡回展”。线下体验后 引导用户加“品牌TikTok好友”,进专属粉丝群,群里发“粉丝专属优惠”,直播时优先给粉丝发货。这样线下引流,线上沉淀,再通过直播转化,形成“体验-沉淀-转化-复购”的闭环。TikTok想做“社交零售”, 就得把“社交”和“零售”真正绑在一起,别让快闪店成了“一次性流量收割机”。

说到底, TikTok英国站的快闪店,像是一次“试探”——试探英国用户对“线下TikTok”的接受度,试探商家对“社交销售”的配合度,试探市场对“正品+直播”的需求度。试探的后来啊有好有坏:线下体验不错,线上问题不少;年轻人爱刷,但不敢买;商家愿意来但不会玩。TikTok的路还长, 快闪店只是个开始,能不能把英国市场盘活,得看他们能不能把“流量”变成“留量”,把“热闹”变成“订单”,把“尝试”变成“习惯”。毕竟社交电商的战场,光靠“快闪”可赢不了。

欢迎分享,转载请注明来源:小川电商
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jinhanchuan.com/25262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