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 > 电商出海

TikTok Shop新规仅退款

跨境圈炸锅:TikTok Shop“退款不退货”来了卖家头大还是转机?

2025年1月8日TikTok Shop跨境卖家群里一条消息刷了屏——“退款不退货”政策要实施了。有人发了个“裂开”的表情包,有人直接开麦:“这不是让白嫖党更嚣张吗?”还有老卖家默默翻出2024年因仅退款亏了三万的账本,叹了口气“怕不是又要割一轮韭菜”。平台新规落地,卖家们像被丢进热锅的蚂蚁,炸开了锅,有人觉得天塌了有人却琢磨着“说不定能换个活法”。

新规到底玩多大?3个细节戳中卖家神经

TikTok Shop这次的新规,说白了就是“退款不退货”要常态化了。具体到操作上,有几个地方让卖家眼睛瞪得溜圆:

TikTok Shop再炸新规,仅退款背后挤满了被白嫖的卖家
TikTok Shop再炸新规,仅退款背后挤满了被白嫖的卖家

1. 适用范围:不是所有订单都能“白嫖”

买家也不是想退就能退的。政策里写了 得符合特定条件——比如退款金额在某个范围内,或者退货理由是“商品质量问题”“与描述不符”这类平台认定的合理情况。要是买家单纯“不想买了”,大额订单可能还得走老流程。不过话说回来这个“合理”怎么界定?平台说了算,卖家还是有点悬着心。

2. 处理时效:96小时?不是1个工作日!

2024年TikTok Shop把售后考核时效从96小时缩到1个工作日当时卖家就骂骂咧咧“哪来得及处理”。现在新规直接规定,逾期没处理,平台自动同意退款。这对小卖家简直是晴天霹雳——万一客服睡着了或者系统bug,钱就没了。但平台可能觉得:“你们效率太低,我们替你们决定,省得买家等急了投诉。”

3. 费用谁担?这次平台掏腰包?

最让卖家意外的是 新规说“TikTok Shop承担退款费用,2-7天内补偿给卖家”。以前遇到仅退款,卖家只能自认倒霉,现在平台说“我赔”。但细想又不对:钱是退给买家了平台再补给你,这中间的资金池压力、审核漏洞,真的能撑住吗?2024年Q3某东南亚平台因“仅退款”资金池缺口,导致部分卖家补偿延迟了15天这事儿还没凉呢。

卖家炸锅:那些年被“白嫖党”薅秃的痛

提到“仅退款”,卖家们的PTSD瞬间犯了。这些年,主要原因是退款门槛低、审核松、申诉难,“仅退款”成了“白嫖党”的通行证。2024年8月, 深圳某3C卖家老林遇到一糟心事:买家说“收到货是坏的”,要求仅退款,老林让寄回来检测,买家直接投诉平台,平台秒批退款,货没退回来老林不仅亏了199元货款,还被扣了2分店铺分。更气人的是他查物流,包裹显示“已签收”,买家却坚称“没收到,可能是快递丢了”。老林想申诉,平台说“凭据不足,无法受理”。

这种事不是个例。据某第三方跨境服务商2024年Q3调研, 东南亚跨境卖家因“仅退款”平均损失占订单金额的8%,比2023年同期涨了3个百分点。更离谱的是 还衍生出了黑色产业链——谷歌上搜“Refund Without Return”,能找到一堆教程,教你怎么“合理”薅羊毛,有人甚至靠卖教程月入过万。

平台为何“作死”?卷用户体验才是王道

卖家骂得欢,平台却笑嘻嘻。TikTok Shop推“仅退款”,说白了就是在卷用户体验。东南亚电商市场这几年卷疯了:Lazada在马来西亚给Lazmall商品30天无忧退货, Shopee在越南给15天售后期,亚马逊今年6月刚把仅退款上限从50美元提到200美元。平台比着谁对买家更好, 主要原因是退货方便了买的人就多了——2024年Q2,Lazada主要原因是售后体验好,用户复购率比同行高了12个百分点。

从平台角度看,“仅退款”是双赢:买家购物无后顾之忧,平台GMV蹭蹭涨。2024年7月,印尼某快时尚品牌主要原因是支持“仅退款”,月订单量直接翻倍,平台还给它推了流量扶持。但对卖家这“双赢”有点刺眼——平台赚了口碑,卖家担了风险。

玩家早已入局:速卖通、亚马逊都在“卷”售后

TikTok Shop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。早在2023年, 速卖通就力推“本地退”,为本地仓退货打通壁垒,买家不用等国际快递,直接本地就能退,体验拉满。一个月前, 亚马逊宣布抬高“仅退款”价格上限,扩大适用商品范围,理由是“简化售后流程,提升客户满意度”。

老牌玩家Shopee更狠。2024年6月起,Shopee对东南亚跨境订单的售后审核时效缩到1个工作日逾期自动同意。还规定:如果物流显示“已送达”但买家没收到,且快递员用了无效签收证明,平台就自动赔钱给卖家。2024年9月, Shopee还推出“可退换样品2.0”,要求达人先自费买样品,带货达标后平台自动退钱,彻底杜绝“白嫖样品”。

看来“仅退款”成了东南亚电商的“标配”,卖家想躲,躲不掉。

卖家自救:与其骂骂咧咧, 不如调整策略

面对新规,卖家光焦虑没用,得想办法扛过去。杭州某家居卖家老张, 2024年5月开始调整策略,把商品描述写得“细到抠脚”:“尺寸误差0.5cm内正常”“颜色因光线可能有差异,”“支持7天无理由,但需不影响二次销售”。客服培训24小时响应, 遇到“仅退款”请求先沟通,实在不行就认栽,但把这些成本算进定价里——商品价格涨5%,但转化率提升了20%,2024年Q4利润反而涨了15%。

还有深圳某电子配件卖家小王,2024年7月开始给所有商品买“物流险”。遇到“未收到货”的仅退款,直接找物流公司赔,自己不用掏钱。他说:“一年物流险保费才3000块,比被白嫖几万划算多了。”据《跨境电商运营内参》2024年8月调研, 主动优化商品描述、购买物流险的卖家,“仅退款”率平均下降7个百分点。

长期阵痛还是行业洗牌?答案藏在应对里

短期看, “仅退款”对卖家肯定是阵痛——利润被压缩,运营成本增加,小卖家可能直接被淘汰。但长期看,这或许是行业洗牌的契机。那些靠低价低质、 靠信息差赚钱的卖家,会被“仅退款”逼死;而那些注重产品质量、服务体验的卖家,反而能借此脱颖而出。

2023年印尼某服装品牌就是个例子。一开始也怕“仅退款”, 后来狠心把面料从普通棉换成精梳棉,客服响应缩到30分钟,售后差评率从15%降到3%,复购率从30%做到45%,还成了TikTok Shop的推荐商家。老板说:“以前总想着怎么省成本,现在发现,把钱花在刀刃上,买家才会用脚投票。”

政策落地后到底是卖家的噩梦还是转机?或许答案藏在每个卖家的应对里。有人还在骂骂咧咧, 有人已经开始琢磨怎么把“退款不退货”变成服务亮点——毕竟市场从不缺抱怨的人,缺的是能在变化中找到活路的人。

欢迎分享,转载请注明来源:小川电商
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jinhanchuan.com/25163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