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 > 电商出海

特朗普海运新政是否会导致卖家成本再次上涨

特朗普政府最近又整了个大活,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抛出一个新提案,说要对中国造的船进美国港口收钱,最高一艘船能收150万美元。这消息出来跨境电商圈里的人坐不住了——前脚刚被关税捶得有点懵,后脚海运成本是不是又要跟着涨?毕竟 海运这玩意儿,就像跨境电商的“血管”,一旦堵了或者贵了卖家的货到不了美国消费者手里利润就得“大出血”。不过话说回来真会这样吗?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。

新政细节:150万美元的“中国船入场费”到底怎么收?

先看看这“天价港口费”到底是个啥名堂。根据USTR的提案,这钱不是随便收的,分了好几种情况,针针见血,直冲中国船和中国船司来的。

特朗普海运新政!卖家成本可能再涨
特朗普海运新政!卖家成本可能再涨

第一刀:直接对中国船司下手

要是船是中国公司运营的, 每次进美国港口,要么按艘收,最高100万美元一艘;要么按吨位收,每净吨1000美元。比如一艘10万吨的船,光港口费就得1亿美元,这谁顶得住?说白了就是想让中国船司知难而退,别往美国跑了。

第二刀:对“用中国船”的外国船司也下手

更狠的是 就算船司不是中国的,但船是中国造的,照样要收钱。而且收多少, 看船队里中国船的占比:超过50%的,每艘船最高收100万美元;25%到50%的,收75万;低于25%的,收50万。要是船队里中国船数量占比超过25,还得额外加收100万美元。这意思就是不管你是哪国船司,只要沾了“中国造”的边,就得交“过路费”。

第三刀:连“未来订单”都不放过

你以为现在用中国船才收钱?太天真。提案里还说了 要是船司未来24个月里从中国船厂订的船占比超过25%,每次进美国港口也得收钱,最高100万美元。这是要把“可能性”都提前锁死,逼船司别再跟中国船厂做生意了。

唯一“优惠”:用美国船能退钱

当然也不是没后门。要是船司用美国造的船,每次进港口最高能退100万美元。这不就是赤裸裸地鼓励“买美国船、 用美国船”嘛,但问题是现在全球造船市场中国占了50%以上,美国船厂产能根本不够,这“优惠”说白了画个大饼,真能吃到的人少之又少。

物流商的“静默期”:还没涨价, 但手心已经冒汗

这么狠的政策一出,跨境物流圈啥反应?雨果跨境联系了5家头部跨境物流企业, 从做美西线的头部货代到专攻中小卖家的平台型物流,得到的答案出奇一致:“暂无调整。”为啥?主要原因是提案还在征求意见阶段,3月24日截止,听证会都还没开呢,谁敢随便涨价?万一再说说没落地,不是自己打脸吗?

但“暂无调整”不代表没准备。一位做了8年美国线的物流经理老周私下说:“我们内部已经开了三次会, 讨论‘如果政策落地,客户要怎么保命’。”老周的公司在洛杉矶和长滩有合作仓库, 最近正在跟客户推“提前备货”方案,“现在美西航线运价跌了有些客户觉得是机会,其实是在给未来可能涨价‘囤弹药’。”

另一家主打中小卖家的物流服务商更直接, 他们已经在系统里加了“中国船运力监控”模块,实时跟踪哪些船是中国造的,哪些航线中国船占比高。“有客户问,现在订舱能不能避开中国船?我们得告诉他,现在美西航线,中国船占了60%以上,想避开?要么等舱位,要么加钱换外航船,要么改空运。”

成本涨不涨?看船司的“锅”怎么甩

说到底,卖家最关心的还是:这钱再说说会不会落到我头上?物流商说“暂无调整”,但船司呢?他们会不会默默把成本转嫁下来?这里头有门道,得分开看。

中国船司:可能“硬扛”,也可能“悄悄涨价”

中国船司肯定是首当其冲的。比如中远海运、长荣海运这些,美国航线是他们的“基本盘”。新政要是落地,他们要么硬扛成本,利润直接被削掉一大块;要么涨价,把压力传给货主。老周分析:“中国船司可能会先‘忍一忍’,毕竟现在运价在跌,市场不好涨价。但真要是政策落地, 查验率肯定上升,查验费现在一个柜1000美金,新政后可能要5000-6000美金,这部分成本怎么算?再说说还是得加到运费里。”

实际情况也印证了这点。2025年4月3日 一家头部物流服务商悄悄将美国海运含税渠道单价上调了2元/kg,虽然不多,但“这是个信号”,老周说“他们可能在试探市场反应,要是没反对,后面可能还会加。”

外航船司:也可能“躺枪”,涨价幅度看情况

你以为用外航船司就平安了?想多了。前面说了只要船是中国造的,外航船司也得交钱。比如马士基、地中海航运,他们的船队里中国船占比不低。这部分成本,船司会不会转嫁?大概率会。但转嫁多少,得看市场竞争。

上海航运交易所的数据显示, 2025年2月21日到3月21日美西航线运价从2907美元/FEU降到2383美元,降幅18%;美东航线从3954美元/FEU降到3236美元,降幅18.1%。现在市场是“买方市场”,船司涨价不容易。但Xeneta首席分析师彼得桑德说了:“特朗普的进口关税是‘历史重演’, 将导致海运集装箱运输市场飙升,消费者将承担成本。”说白了短期可能不涨,长期看,成本肯定要上去。

卖家案例:有人签长约“锁价”, 有人转空运“赌时效”

面对这种不确定性,卖家们的操作也分化了。深圳做家具的李总, 年销售额8000万美元,3月初刚和船司签了半年长约,美西航线运价锁定在2800美元/FEU,比当时市场价低200美元。“签长约就是赌‘稳’,现在政策不明朗,万一真涨价,我这价就赚到了;要是没涨价,也就当付了‘保险费’。”

但小卖家就没这么从容了。杭州做家居小饰品的林小姐,客单价20美金,利润空间本来就薄。新政消息传出后 她立刻把美东线的货物从海运转成空运,“海运一个柜要45天运费1500美金;空运7天运费6000美金,贵了4倍,但总比断货强。”林小姐算了一笔账:之前海运断货一次客户退货率能到12%,加上差评损失,比空运那点运费费贵多了。“现在空运占比从5%提到15%,虽然成本涨了但客户投诉少了退货率降到5%,反而赚了。”

大小卖家的“冰火两重天”:有人囤仓, 有人转战供应链

新政对不同规模的卖家影响,那真是“旱的旱死,涝的涝死”。大卖家有资金、有渠道,能提前布局;小卖家只能“小步快跑”,灵活应对。

大卖家:海外仓“囤货”成共识

年销售额超5000万美元的卖家,普遍选择“加码海外仓”。深圳某3C卖家王总, 在加州和德州有自建海外仓,新政消息一出,立刻将4月的补货量从平时的3个柜加到5个柜。“宁愿多付仓储费,也不能断货。现在美西航线时效45天要是真遇到查验延误,货到不了Listing被抢,损失比仓储费大得多。”

第三方海外仓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。2025年3月再说说一周,美国仓的入库量环比增加22%,其中中小卖家占比从15%上升到28%。“以前是大卖家才用海外仓, 现在中小卖家也扛不住了”某海外仓服务商负责人说“他们开始拼单租仓,一个柜分摊下来仓储费比海运贵不了多少,但能保时效。”

小卖家:供应链“转移”或“拆分”

小卖家没那么多钱囤货,只能从供应链本身找突破口。一种方式是把货物“运到第三国,再进美国”。比如墨西哥、加拿大,有些卖家开始把货先发到墨西哥的仓库,再通过陆运运到美国。“虽然多一道手续, 但能避开中国船的限制,而且陆运时效快,7天到美西,成本比海运高30%,但比空运低一半。”

另一种方式是“拆分运输方式”。高价值产品用空运,普通产品用海运。深圳某服装卖家陈小姐,把单价超过100美金的产品走空运,100美金以下的走海运。“这样既能保证高利润产品的时效,又能控制低利润产品的成本,就算海运涨价,整体影响也不大。”

行业深水区:不只是运费, 还有供应链重构

其实新政的影响远不止“运费上涨”这么简单。更深层次的,是整个跨境电商供应链的“重构”。以前, 卖家追求的是“中国造+中国船+美国仓”的极致性价比;现在可能要变成“中国造+第三国船/美国船+第三国仓+美国仓”的多元化布局。

深圳某3C产品制造商,2024年底就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建了组装厂。“以前中国造好整机, 船运到美国,现在中国造核心部件,墨西哥组装,直接走陆运到美国,避开中国船的限制,成本反而降了5%。”工厂负责人说“虽然前期投入大,但长期看,比被动等政策‘一刀切’强。”

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, 2025年1-2月,从墨西哥进口到美国的电子产品零部件同比增长35%,其中中国企业在墨西哥投资的工厂贡献了60%以上。“这已经不是‘要不要做’的问题, 而是‘必须做’的问题,”一位供应链咨询顾问说“未来‘中国+东南亚/墨西哥’的双供应链布局,会成为卖家的标配。”

未来博弈:政策落地概率与市场反制

说了这么多,关键问题还是:这政策到底会不会落地?目前来看,反对声音不少。截止到3月24日 有超过200家企业和行业协会提交了反对意见,包括美国零售联合会、全国零售联合会等,他们认为“高额港口费会让美国消费者承担更多成本,加剧通胀”。

中国商务部也明确表态, 称美方“损人害己”,“将密切关注美方动向,并采取必要手段捍卫自身合法权益”。2025年2月,中国对欧罗巴联盟、韩国的进口船用钢板加征5%关税,被外界解读为“反制信号”。要是美国真敢收港口费, 中国可能也会对美国的农产品、汽车加征关税,到时候“贸易战”升级,到头来买单的还是双方消费者和卖家。

卖家生存指南:在“变局”中找确定

不管政策到头来落不落地,跨境电商卖家都得做好“应对变局”的准备。这里有几个实在的建议:

1. 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:运输方式多元化

别死磕海运, 高价值、时效敏感的产品,试试空运;普通产品,可以走“海运+空运”组合,比如70%走海运,30%走空运,既能控制成本,又能保住时效。深圳某宠物用品卖家, 通过将产品包装从大纸箱改为真空压缩小袋,体积减少40%,海运费降低25%,新政后虽然运价上涨10%,但总成本反而比原来低。

2. 锁价!重要的事说三遍

现在运价处于低位, 赶紧和船司、海外仓服务商签长期协议,锁定3-6个月的成本。别等涨价了才后悔, “现在签长约,能比市场价低10%-15%”,老周说“就算后面政策落地涨价,你也有缓冲空间。”

3. 优化产品结构:少“大而重”, 多“小而精”

大体积、低价值的产品,运费占比高,新政后最容易“受伤”。可以试试优化产品设计,减少体积,增加附加值。比如家具卖家, 把实木家具改成板材组装,体积缩小50%,运费直接砍半;3C卖家,把产品配件“拆分卖”,主机走海运,配件走空运,整体成本能降不少。

4. 眼睛盯政策, 脚步要灵活

每天花10分钟看看美国贸易代表官网、中国商务部公告,关注政策策略:该囤货囤货,该转运输转运输,该转战第三国就转。别等“雨下了才想起修屋顶”,到时候就来不及了。

说到底,特朗普的海运新政,就像给跨境电商行业扔了个“不定时炸弹”。炸不炸,什么时候炸,谁也不知道。但卖家能做的,就是提前做好“防爆”准备——把供应链做扎实把成本控制住把渠道多元化。只有这样,不管政策怎么变,都能在“变局”里找到“确定”,活下来甚至活得好。

欢迎分享,转载请注明来源:小川电商
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jinhanchuan.com/25155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