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小的耳塞如何实现年营收突破10亿
谁能想到, 一对小小的耳塞,居然能撬动过亿营收
耳机市场竞争白热化,降噪头戴、真无线耳机动辄上千,却没人留意过——那对藏在耳朵里的“小东西”,怎么就成了香饽饽?全球耳塞市场规模2024年约12.6亿美元,2033年预计冲到25.5亿,年增速8.2%。这增速背后 藏着一个小众品牌逆袭的故事:比利时Loop,靠着一对设计感拉满的耳塞,从夜店小配件做到年营收1.2亿欧元,还把用户从“音乐发烧友”拓展到“职场打工人”“失眠星人”。
品牌起源:从耳鸣困扰到创业念头
2015年,比利时小哥Maarten和Dimitri还在老老实实上班。俩人是音乐控,周末泡在音乐节、夜店是常态。时间长了耳朵开始嗡嗡响——耳鸣找上门了。买传统耳塞?塑料感十足,塞进耳朵像堵了棉花,降噪效果差,还丑得要命。“保护耳朵和享受音乐,难道只能选一个?”俩人一合计: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。

他们辞掉工作,钻进实验室。2年时间, 试了100多种材料,改了50多次模具,终于做出环形耳塞——硅胶软胶贴合耳道,降噪不闷耳,还能保留音乐细节。2018年, Loop首款产品问世,先摆进美国CVS药房、欧洲Saturn家电卖场,没想到上架就卖爆,半年内拿下5个国家分销渠道。
产品定位:把“医疗工具”做成“生活必需品”
一开始, Loop耳塞被归为“听力保护医疗用品”,专攻音乐节、工地等高噪音场景。但团队很快发现:市场太小了。全球每年音乐节、演唱会场次有限,工地耳塞又便宜,利润薄得像纸。“与其在红海里抢骨头,不如自己开一片海。”
他们重新定义用户:从“特定场景使用者”变成“噪音敏感人群”。职场人需要开放式办公室的专注降噪,学生需要宿舍的安静睡眠,家长需要哄娃时的“降噪小助手”。产品包装也从“专业医疗”改成“时尚配件”,配色撞色设计,年轻人愿意戴出门当配饰。价格也没死磕高端,主力款卖39美元,比动辄上千的降噪耳机便宜,又比普通耳塞好用,性价比直接拉满。
营销破局:TikTok上的“反套路”内容战
2020年疫情爆发, 线下渠道全瘫痪,月销售额从10万美元断崖式降到2万美元。团队急得团团转:“总不能坐以待毙吧?”他们把目光转向线上——TikTok、YouTube,开始玩内容营销。
别的品牌卖耳塞,要么硬广“降噪效果绝绝子”,要么堆参数“降噪深度-30dB”。偏不Loop走“真实感”路线。找四年级老师Katie拍视频:课间教室吵翻天戴上Loop耳塞,瞬间安静,她还能批改作业。视频文案没夸张,就一句:“以前被学生吵得头疼,现在终于能静下来了。”这条视频火了340万播放,21万点赞,评论区炸锅:“老师同款,求链接!”“学生党也要买!”
他们还盯上“痛点共鸣”内容。有用户吐槽:“老公打呼噜,我戴普通耳塞能把自己耳朵扯疼。”Loop直接拍段子:妻子戴普通耳塞疼到龇牙咧嘴,换上Loop,睡得香甜,丈夫一脸懵。这种“接地气”的内容,让Loop账号@loopearplugs半年涨粉20万,视频总点赞440万。评论区成了大型种草现场:“每天通勤戴,地铁噪音再见!”“宿舍神器,室友打游戏我也能睡。”
YouTube深耕:用专业背书打消高端疑虑
TikTok玩“短平快”,YouTube就做“深内容”。Loop没学别人铺量,而是找专业测评网站HearingTracker合作。这家网站专注助听器测评,粉丝才7万,但专业度够硬。
2021年, HearingTracker发布Loop Experience Plus测评:用专业设备测降噪深度、音质还原,连佩戴舒适度都打分。主持人Steve戴着耳塞听古典乐,说:“小提琴的细节没丢,连鼓点都清晰,这降噪绝了。”视频直接放购买链接,附上完整测评报告下载。这条视频44万播放,5500点赞,评论区全是“看完想下单”“专业测评值得信”。要知道, Loop耳塞单价39美元,用户决策周期长,专业背书直接打消“贵不贵”“值不值”的疑虑,转化率蹭蹭往上涨。
独立站运营:从“卖产品”到“陪用户选产品”
社媒引流到独立站,怎么让用户下单?别的品牌要么堆优惠,要么狂推新品。Loop搞“个性化推荐”, 在主页放个互动测验:“Help me choose”——用户点进去,回答“你主要用在哪?”“需要降噪还是保真?”“喜欢软还是硬?”,系统直接推匹配型号。比如学生选“学习专注款”,音乐人推“HiFi音质款”,职场人挑“开放办公款”。
这招管用吗?数据说话:新用户转化率提升5.9%。为啥?用户不用自己研究参数,系统帮搞定决策。独立站还做了“场景对比页”:左边是音乐节场景, 耳塞降噪值35dB;右边是办公室场景,降噪值25dB,配上真实场景图,用户一眼就知道“哪个更适合我”。2023年,Loop独立站月访问量400万,行业排名前10,靠的就是“用户第一”的体验设计。
疫情下的生死劫:月销腰斩后的自救策略
2020年疫情, 线下活动全停,Loop销量跌80%。团队没裁员, 也没降价,反而干了两件“反常”事:一是砍掉传统渠道,all in DTC,自己建独立站、做社媒;二是拓展用户群——原来只卖音乐节爱好者,现在推给“居家办公需要专注的人”“失眠星人”“带娃家长”。
他们拍居家办公视频:戴着Loop耳塞, 旁边孩子吵闹也听不见,专注写方案;推“睡眠套装”:耳塞+眼罩,打包卖49美元。还找母婴博主合作:“哄娃时戴耳塞,宝宝哭声变小,妈妈少掉头发。”2021年疫情缓解, 销量反超疫情前,2023年营收直接冲到1.2亿欧元,卖掉500万副耳塞,用户评价超5万条。
行业启示:小品类的“破圈”密码
Loop的成功, 藏着三个“反常识”逻辑:
第一,别小看“小需求”。全球有10%的人有噪音敏感症, 中国职场人加班多,睡眠障碍人群超3亿,这些“小需求”拼起来就是千亿市场。Loop没盯着“音乐发烧友”这个小圈,而是把耳塞从“一次性工具”变成“生活必需品”,打开想象空间。
第二,内容营销别“自嗨”。用户刷TikTok想看啥?不是广告,是“跟我有关系”的内容。Loop拍老师、拍家长、拍打工人,用真实场景戳痛点,比“降噪黑科技”管用100倍。
第三,高端不等于“高冷”。产品定价高,但营销要“接地气”。HearingTracker的专业测评让用户信服, TikTok的搞笑段子让用户记住独立站的个性化推荐让用户舒服——高端不是高高在上,是“懂用户”。
写在再说说:别被“小品类”困住想象力
耳塞这东西, 听着不起眼,但谁能想到,一对小小的环形硅胶,能年营收1.2亿欧元?中国市场总说“内卷”,但海外市场不欢迎价格战,欢迎创新。那些被大品牌忽略的“小需求”——比如办公室降噪、哄娃静音、睡眠专注——藏着真正的金矿。
Loop的故事告诉我们:品类小不可怕,可怕的是思维小。别总盯着“大市场”“高客单价”,把一个“小东西”做到极致,做出温度,做出差异化,照样能撬动大营收。下次看到耳塞,别再觉得它只是个配件了——它可能是下一个10亿级市场的钥匙。
欢迎分享,转载请注明来源:小川电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