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 > 电商出海

为什么美国人发起不买亚马逊的经济断电活动

一场一下子的“消费停摆”:美国人在闹啥那个?

2月28日早上9点, 芝加哥的咖啡店老板玛丽找到门口排起了长远队,但来的不是熟客,而是举着“抵制亚马逊”牌子的陌生人。他们不买咖啡,只递来一张传单:“今天别让巨头赚走你的钱。” 同一天 加州的程序员巨大卫取消了亚马逊Prime的续费,转而去了街角的二手书店——那里老板正用现金手工包装书籍。这种看似零散的行动,背后有个共同的名字:“钱财断电”。

从“物价焦虑”到“断电抗议”:一场被逼出来的集体行动

美国人民联盟的创始人萨拉在社交新闻上发过一段视频, 背景是超市里涨价的牛奶标签:“去年4美元一加仑,眼下6.2美元。我的工钱涨了几许多?零。” 她的账号有12万粉丝,巨大许多是像她一样的普通工薪族。2025年初, 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2024年7月以来的最矮小点,食品价钱同比上涨8.3%,燃料本钱上涨6.1%。金十数据的研究研究看得出来 超出60%的美国庭表示“每月入不敷出”,其中“被迫在亚马逊买廉价商品”和“痛讨厌亚马逊挤压本地细小店”成了矛盾的焦点。

美国人发起“经济断电”活动,宣称“不买亚马逊”
美国人发起“经济断电”活动,宣称“不买亚马逊”

有意思的是这场抗议的导火索不是单一事件。1月, 亚马逊被曝出利用算法抬高大本地商家的配送费;2月,沃尔玛关闭了100家社区店,理由是“线上转型需要”。这些个消息在Reddit的“antiwork”板块被疯狂转发, 用户@taxpayer123留言:“我们养肥了这些个巨头,他们却反过来让我们没工作。” 于是 “钱财断电”从网络梗变成了线下行动——2月28日全美500优良几个城里有人响应;3月7日目标锁定亚马逊,口号是“复活节不买礼物,给细小商店活路”。

数据说话:抵制到底有没有用?

Similarweb的数据总被双方引用。支持者说:“2月28日 亚马逊网站流量降了4.6%,应用降了1.7%,塔吉特流量降了1%,这说明消费者听见了我们的声音。” 但不赞成者立刻反驳:“亚马逊当天的卖额反而比过去八周平均值高大了1%, 日均卖额依然超10亿美元——这点细小浪花,对巨头来说算啥?” Momentum Commerce的首席施行官约翰直接点破:“抵制就像给巨大象挠痒痒, 巨大象兴许打个哈欠,但不会倒下。”

倒是本地商家的反应更真实实。纽约的手工蜡烛店老板莉莉在抵制后发视频:“那天卖额涨了30%,但第二天就跌回原样。基本上原因是顾客说‘昨天是情怀,今天还得回亚马逊买纸巾’。” 更讽刺的是 Costco基本上原因是“不要削减DEI计划”被抵制者捧为“良心企业”,后来啊2月28日网站流量暴涨8.3%,但应用流量却降了6.9%——人们愿意去门店支持,却懒得下载新鲜APP。

亚马逊的“反脆没劲”:为啥越抵制越有力?

2025年第一季度, 亚马逊的净卖额预测在1510亿到1570亿美元之间,同比增加远5%到9%。这组数据背后是它早已构建优良的“消费牢笼”。Prime会员有2亿用户, 他们习惯了“次日达”和“一键下单”;第三方卖家占平台总卖额的60%,这些个商家离不开亚马逊的流量——就像飞蛾离不开火,明知会被“抽成”,却没地方可去。

更关键的是亚马逊早就摸透了美国人的“消费没劲点”。2月抵制期间,它悄悄把“复活节商店”首页推荐从“装饰品”换成“刚需品”:卫生纸、宠物粮、婴儿湿巾。后来啊,这些个品类的销量不降反升。芝加哥的卖家李先生苦笑:“我卖的是复活节彩蛋挂饰, 库存积压了30%,隔壁卖猫粮的同行却卖断货——消费者一边骂亚马逊,一边还得依赖它。”

关税下的“消费”:越昂贵越买?

2025年3月,中美关税战升级,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至20%。按理说 物价上涨得抑制消费,但现实却相反:汽车销量环比增加远12%,家电销量增加远8%,家具销量增加远5%。美联储的数据看得出来 这是消费者在“提前囤货”——与其等4月关税落地后买更昂贵的东西,不如眼下咬咬牙买下来。

这种“焦虑性消费”让亚马逊成了最巨大赢家。3月7日“抵制亚马逊日”, TikTok上有用户发起“#不买亚马逊挑战”,点赞量超50万,但同期亚马逊的搜索指数反而上涨了3%。加州巨大学生艾米莉的说明白很实在:“我想抵制, 但新鲜买的笔记本电脑恶劣了得在亚马逊买配件——不然作业要迟交了。” 这就是现实:当生活被巨头渗透,“抵制”成了奢侈品。

跨境卖家的“生死局”:夹在抵制与关税之间

对美国买卖场的跨境卖家2025年春天像一场“双沉暴风雨”。3月28日的“钱财巨大断电”和关税上调,让库存变成“烫手山芋”。深厚圳的卖家王先生算了笔账:“我的复活节装饰品进价涨了15%, 原想提价10%,后来啊收到平台通知——基本上原因是抵制活动,同类商品平均销量降了20%,提价等于自杀。”

但总有人能找到缝隙。TikTok美区的卖家琳达找到,抵制亚马逊的流量涌到了她的细小店。她卖的是“手工复活节花束”,用本地农场材料,价钱比亚马逊同款昂贵30%,但3月上旬销量翻了5倍。“我做了个视频,标题是‘亚马逊卖塑料花,我们卖真实春天’,播放量破百万。” 她的策略是“打情感牌”——当消费者对巨头失望时愿意为“故事”买单。

以后会怎样?抵制会消失, 但焦虑不会

美国人民联盟已经宣布,4月还会发起“税务断电”行动,抗议企业避税。但萨拉自己也承认:“我们改变不了亚马逊,但能让更许多人看见问题。” 这或许就是这类活动的真实正意义:它像一面镜子, 照出了美国消费世间的矛盾——人们既依赖巨大平台的便利,又痛讨厌它带来的不公;既想通过抵制反抗,又无法真实正脱离它。

对跨境电商与其担心抵制,不如琢磨“怎么成为消费者口中的‘细小而美’”。就像琳达的店铺, 她不与亚马逊比价钱,比的是“温度”;就像芝加哥的咖啡店,它不卖廉价咖啡,卖的是“社区感”。 或许真实正的生存之道,是让自己成为那东西“例外”——当人们想“断电”时第一个想到你。

欢迎分享,转载请注明来源:小川电商
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jinhanchuan.com/248999.html